达观动态

达观愿与业内同行分享 助力各企业在大数据浪潮来临之际一起破浪前行

至顶智库专访CEO陈运文,智能体真正可用的关键在于“专业、准确和可靠”
2025年被视为“智能体元年”,AI Agent已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。智能体通过自主任务规划、动态决策与闭环执行,实现从被动响应指令到主动解决复杂问题的跨越。智能体作为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,已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。近期,至顶智库邀请达观数据董事长兼CEO陈运文,围绕智能体与AGI发展趋势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对话。
达观发展历程:从曹植大模型到达观Agent

达观数据作为智能知识管理领域的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,凭借前沿技术实力,揽获中国人工智能领域“吴文俊人工智能奖”。依托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,深度梳理知识脉络,构建动态知识图谱,推动知识高效传承,为组织打造智能知识大脑。其产品广泛覆盖金融、能源、工业、政务等领域,在文档智能审阅、智能搜索问答、自动化报告写作、深度归纳分析等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,显著提升知识资产价值转化效率。

达观数据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三大阶段。

第一阶段:技术和产品迭代阶段。达观数据于2015年起步做基础文档解析;2016年推出国内首个IDP(智能文档处理)平台;2018年攻克无固定格式票据OCR等前沿技术。

第二阶段:大模型与智能体研发阶段。2023年达观数据布局垂直大模型,发布“曹植”大语言模型,并基于该模型推出智能办公系统;2024年推出“智能数字员工Agent平台”,正式将RPA自动化执行与“曹植”大模型结合。

第三阶段:深度融合智能体商用落地阶段。2025年2月,达观数据接入“DeepSeek”大模型,升级智能审核系统与Agent产品矩阵;5月发布“达观智能一体机”,内置DeepSeek大模型和企业级知识库;7月在WAIC发布“深度融合Agent能力的企业级知识库”。

近年来,达观数据为金融与工业制造等领域提供的各类Agent实现全面落地。在金融领域,达观数据推出“银行智能体”和“证券智能体”,能够处理知识库问答、文档质控、信贷与财务报表审核等场景,让原本依赖人工反复核查的流程实现自动化与可审计化。在工业制造领域,智能体也开始深入供应链、电力能源等环节。例如“供应链智能体”可以帮助企业高效完成上下游对账与合规校验,“电力能源智能体”则能够支撑大体量工单和运维文档的解析与判断。

智能体开发要注重行业知识的积累与融合

智能体与传统RPA存在明显差异。RPA 擅长重复性的、固定流程的操作,缺乏对语义和场景的理解。陈运文认为,智能体比作“RPA2.0阶段”,智能体在RPA基础上增加AI和知识库能力。智能体在自主学习、举一反三方面的能力更为显著,能理解合同条款的含义,能判断财务数据是否合规,能根据规则做出不同处理,还能在遇到异常时触发人工复核。同时,智能体也需要RPA技术实现协同,将RPA作为功能组件配合使用。

智能体开发不仅是技术层面,更要重视行业知识的积累与融合。为此,达观数据在智能体开发方面展开一系列工作,引入金融、工业制造、能源电力等垂直行业的专业知识,并将行业知识将进行深入的加工提炼,形成知识图谱和知识管理系统。

行业知识方面,达观形成关于知识采集、知识提炼和知识运营的一整套流程。

知识采集。达观对于行业知识和企业内部知识进行充分采集,并与不同行业的客户进行深度交流,把分散在年报、制度手册、业务流程、合规规范中的信息收集起来。

知识提炼。借助智能文档处理和知识图谱等能力,把原始资料转化为结构化、标准化的知识单元。合同条款、报销明细、审计报告,经过提炼后,才成为机器能够理解和判断的“知识燃料”。

知识运营。知识处于滚动更新状态,行业法规会调整,企业内部制度也会迭代。达观数据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知识运营方法论,让知识库保持动态更新。

“专业、准确、可靠”作为达观智能体的核心优势

在陈运文看来,智能体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落地,目前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。当前,智能体在企业渗透率预估只有5%,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试点和小规模应用的阶段。智能体在企业落地的门槛更高。一方面,企业需要安全可控的部署方式;另一方面,企业对智能体的要求较高,智能体至少能够实现95%以上的专业工作,才能满足企业的日常需求。企业不希望智能体存在幻觉,因而专业、准确、可靠的智能体在垂直场景中发挥更大价值。

专业、准确、可靠”作为达观智能体在专业场景下的核心优势。智能体需要在专业场景下能够实现高度可用,该系统需要在企业内部24小时不间断稳定可靠运行。要求技术提供方在产品的工程架构、数据的安全可靠、系统的灵活可配置等方面做很多产品设计研发工作。达观智能体融合企业原有产品模块的核心能力,将大模型与小模型能力相互融合,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。

从智能体未来发展来看,陈运文判断,智能体将率先从头部企业落地示范,随后中小企业跟进。智能体不是昙花一现的概念,而是一场长周期的技术与产业演进。智能体越来越深入到各垂直行业,把行业知识和流程经验做成差异化能力。此外,智能体在企业内部的中后台环节渗透程度持续加深。

通向AGI的两把尺:高质量知识与多模态融合

关于 AGI(通用人工智能),外界常常聚焦在“数据量”和“算力规模”方面。陈运文看来,真正决定未来能否走向AGI的是两把尺:高质量知识和多模态融合。

第一把尺:高质量知识。

大模型的确依赖大规模数据和算力,但“量”不是唯一答案。行业场景需要的,是高质量知识,而不是堆砌的冗余数据。只有把行业规则、专业经验转化为结构化的知识,智能体才能在真实任务中做出可信的判断。

第二把尺:多模态融合。

AGI要走出实验室,必须像人一样拥有“手脚和五官”。这意味着AI不仅能理解文本,还要能处理图像、语音、视频,并能通过执行器完成动作。感知、推理、执行三者打通,才能形成真正的闭环。

陈运文认为,当前阶段要实现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落地,首先要让AI的落地深度更深,专业化程度更高。从长期来看,人工智能需要实现在更多的场景落地,实现广度更广的目标。

通过本次专访,至顶智库认为,人工智能向AGI目标迈进,并不是一味追逐参数规模,而是要在“专业知识”与“多模态能力”方面不断突破。真正的通用智能,应该既能深耕行业,也能跨越场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