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在“AI大模型在金融业务中的最新应用趋势”专题闭门会上,达观数据副总裁吴江围绕《智启金融新范式:AI技术的深度应用与实践探索》展开深度分享。面向来自券商、银行、理财公司等数十家金融机构的代表,吴江从行业现状、技术难点、产品矩阵到落地实践,系统呈现了AI技术在金融业务中的全链路赋能路径,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具象、可落地的参考框架。

一、金融AI应用:全领域渗透下的五大核心痛点
吴江在演讲中提到,人工智能已成为重塑金融行业的核心力量,当前国内金融AI应用已覆盖银行、证券、保险、信托全领域,形成智能客服、风控合规、知识管理、中台业务运营、智能投顾五大场景矩阵,技术渗透率与应用成熟度持续提升。

但在深度落地过程中,行业仍面临多重瓶颈:一是技术适配难题,AI模型“幻觉”风险与金融业务对确定性、高精度的需求错位,需“大模型+小模型”多智能体协作;二是数据支撑瓶颈,金融数据敏感分散、格式不统一,隐私计算拉高训练成本,数据质量制约模型精度;三是合规监管挑战,AI “黑箱”特性与监管可解释、可追溯要求冲突,缺乏统一标准;四是价值转化困境,AI 项目投入大、周期长,中小机构资源匮乏,ROI 难达预期;五是生态协同缺失,跨机构数据确权与标准接口缺失,模型兼容性差。
二、产品场景探索:覆盖全业务链的AI解决方案矩阵
针对行业痛点,吴江详细介绍了达观数据围绕金融核心业务打造的AI产品体系,实现从单一场景赋能到全流程渗透的突破:

- 投行业务:全流程智能赋能
聚焦尽职调查、申报写作、监管问询等核心环节的痛点,构建“项目承揽-尽调-申报-督导”全流程 AI 场景矩阵。通过智能生成立项方案、会议纪要智能总结、AI 智能函证尽调、募集书自动生成、监管问询智能回复等功能,解决函证管理难、文档复制繁琐、数据一致性难保证等问题,大幅缩短项目周期。

- 银行信贷业务:贷前贷中贷后全周期风控

打造覆盖“贷前-贷中-贷后”的AI赋能平台,核心场景包括企业智能尽调与经营数据异动分析。通过全自动关联方挖掘、风险穿透分析、智能报告生成,实现从“数据堆砌” 到“洞察生成”的升级;基于动态基线建立企业个性化“健康模型”,提前捕捉经营衰退信号,实现风险早期预警,构建机构核心风控资产。
- 财富零售业务:精准营销与合规管控双驱动

针对客户标签冗余、营销内容生产难、合规审核压力大等痛点,搭建AI内容生产、智能用户标签、营销开发AI助手三大核心模块。通过AIGC自动生成爆款引流文章、投教视频、直播脚本,结合智能用户画像实现精准分层;AI直播审核系统明确合规边界,营销陪练工具提供标准化话术,99%常规问题可通过AI知识库快速响应,释放业务人员精力。
- 运营管理业务:实现券商多部门后台业务的自动化

聚焦于券商运营管理部、托管部、财务部等多个后台部门,全面覆盖了客户开户、结算单据、托管协议、费用报销、合同协议审核、投资指令等数十项关键业务场景。其中审核产品采用 “大模型+小模型” 混合技术引擎,大模型负责复杂语义理解与归纳分析,小模型聚焦精确规则运用与关键复核,保障审核精准度。积累10000+可复用审核规则,覆盖财务、贷款、合同、发票等多场景,实现机构开户、费用报销、合同审核等业务的全流程自动化。以 “机构开户智能审核” 为例,通过AI模型自动完成身份信息校验、银行流水分析、资产证明解读等非标准化文件的处理,并将合格投资者认证所需的多系统查询流程整合归一,实现了从“人工耗时数小时”到 “全流程自动化秒级审核” 的跨越。
5. 财务审核业务:实现全场景、全附件的自动化审核

围绕财务审核中效率低下、标准执行难、数据价值未释放等挑战,AI构建了覆盖应付、应收、总账、资金四大财务模块的智能审核体系。系统支持增值税发票、销售合同、工程协议、验收单等多类附件的自动识别与内容抽取,实现税务一致性、合同合规性、票据真实性等维度的全面校验;同时,通过规则引擎与语义理解技术,AI能够在审核过程中同步沉淀数据资产,为后续经营分析与管理决策提供支持。
三、标杆案例落地:用实践验证AI业务价值
演讲中,吴江分享了多个行业标杆案例,直观展现AI技术的落地成效:
- 某头部金融资产管理机构智能尽调平台:国内首个不良资产智能尽调平台,单个项目分析评估时间缩短20%以上,从14 +维度全面洞察资产状况,实现准实时风险预警;
- 某国际银行智能信贷审核:通过银行流水自动识别解析,处理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5分钟,稽核工作实现全量覆盖,规避交易操作风险;
- 某集团六和财务智能审核平台:部署万级规则库,单笔审核时间从5分钟压缩至1分钟,年节省人力成本约392万元,ROI 显著;
- 某证券运营管理智能化项目:每日自动处理6000余份文件,节省人力约15人天,总体业务处理效率提升近40%。
吴江讲到,金融AI的深度落地需兼顾技术创新与业务适配,达观数据通过“技术+场景+规则”的三重赋能,已助力众多金融机构实现效率提升、成本优化与风险可控的多重目标。未来,将持续深耕大模型与金融业务的融合,推动行业生态协同发展,共建金融 AI 新范式。
